7 月 14 日被称为“鬼节”,主要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元节,也称为盂兰盆节或鬼节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,与上元节(元宵节)和下元节并称为“三元节”。以下是关于7月14日为何成为“鬼节”的详细解答:
1. 中元节的起源
中元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宗教和民间信仰,融合了道教、佛教和民间习俗的元素。
道教中的中元节:
道教认为农历七月十五是“中元地官赦罪日”。道教的三官信仰中,天官赐福(上元节)、地官赦罪(中元节)、水官解厄(下元节)。中元节是地官赦免亡魂罪孽的日子,因此民间会举行祭祀活动,超度亡灵。
佛教中的盂兰盆节:
佛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称为“盂兰盆节”,源于《盂兰盆经》中目连救母的故事。目连为救堕入饿鬼道的母亲,向佛陀求助,佛陀教导他在七月十五日供养僧众,以此功德超度母亲。因此,佛教徒会在这一天举行法会,供奉祖先和亡灵。
2. 七月十四为何成为“鬼节”
在部分地区(如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云南等),人们习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过“鬼节”,而非七月十五日。这种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:
历史传说:
相传元朝末年,朱元璋的军队在南方活动时,为了避免被元朝军队发现,提前一天过中元节,从此形成了七月十四过节的习俗。
民间习俗:
在一些地方,人们认为七月十五是地官赦罪的正日,而七月十四是鬼门大开的日子,亡魂会提前回到人间,因此提前一天祭祀,以安抚亡灵。
地方文化差异:
中国地域广阔,各地的节日习俗有所不同。部分地区可能因历史、文化或气候等原因,选择在七月十四日过节。
3. 鬼节的习俗
无论是七月十四还是七月十五,鬼节的核心都是祭祀祖先和亡灵,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敬意。常见的习俗包括:
烧纸钱:
人们会焚烧纸钱、纸衣等物品,供亡灵在阴间使用。
放河灯:
在河边或水边放河灯,寓意引导亡魂回归阴间,并祈求平安。
祭祀祖先:
在家中或祠堂摆放祭品,供奉祖先和亡灵。
避免夜间外出:
民间认为鬼节期间阴气重,夜晚外出容易遇到“不干净”的东西,因此尽量避免。
4. 文化意义
鬼节不仅是一种宗教仪式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和家族观念的体现。通过祭祀祖先,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感恩和怀念,同时也寄托了对家族平安、子孙昌盛的愿望。
总结
7月14日被称为“鬼节”,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将中元节的庆祝活动提前到这一天。无论是七月十四还是七月十五,鬼节的核心都是祭祀祖先、超度亡灵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。这一节日不仅是宗教仪式的延续,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