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<名>
(形声。从木,每声。本义:楠木)
同本义()
其木多梅梓。--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
有条有梅。--《诗·秦风·终南》
墓门有梅。--《诗·陈风·墓门》。按,子青不可食。
梅树;。蔷薇科,落叶乔木,少有灌木。早春开花,后生叶芽。花以白色、淡红色为主。气味清香。核果近球形,未熟时为青色,成熟后一般呈黄色,味极酸
灵山其木多桃李梅杏。--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
梅之欹之疏之曲,又非……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。--清·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梅以曲为美,直则无姿;以欹为美,正则无景;以疏为美……
(梅:这里指梅的枝干。以……为固定结构,至今延用,在此可不译。以,介词;为,动词。直、正:直为不曲,正为不斜。欹:倾斜、歪。景:景致,文中指可供人观赏的形态。姿、景、态(形态),均为中性词,在文中均用作褒义词。则:就,承接连词)。又如:梅圃(种植梅树的园地);梅屏(成排如屏的梅树);梅溪(旁植梅树的溪水)
梅树的果实,称酸果,即酸梅子
摽有梅。--《诗·召南·摽有梅》。陆疏:“杏类也。”
又如:梅仁(梅实之仁);梅瓜(以梅子汁腌制的瓜);梅汁(梅子制成的调味汁液或饮料);梅林止渴(犹言望梅止渴)
梅树的花。也指腊梅科的腊梅花。如:梅英(梅花);梅亭(观赏梅花的亭阁);梅骨(梅花的风骨)
节候名。如:梅天(梅雨时节的天气);梅月(农历四月,亦泛指梅雨季节);梅风(黄梅季节的风)
通“枚”。马鞭
穆王七梅,夫何为周流?--《楚辞·天问》
通“莓”。
入榛薄,食荐梅。--《淮南子·览冥》
姓
邑<名>
(会意。甲骨文字形。上为囗,表疆域,下为跪着的人形,表人口。合起来表城邑。“邑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,变体为右耳旁。从“邑”的字多和地名、邦郡有关。本义:国)
古代称侯国为邑
邑,国也。--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《左传》凡称人曰大国,凡自称曰敞邑。古国邑通称。”朱骏声通训定声:“《书》‘西邑夏’、‘天邑商’、‘大邑周’,皆谓国。”
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。--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
又如:敝邑(对本国的谦称)
国都,京城
邑外谓之郊。--《尔雅》。郭璞注:邑,国都也
商邑翼翼。--《诗·商颂·殷武》
(翼翼:整齐的样子)
是以论其迁邑易京,则同规乎殷盘。--汉·张衡《东京赋》
又如:商邑(商都)。又指旧都
天子治居之城曰都,旧都曰邑也。--唐·慧琳《一切经音义》
又如:邑庙(城隍庙);邑野(都邑郊野)
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
凡邑,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,无曰邑。--《左传》。孔颖达疏:小邑有宗庙,则虽小曰都,无乃为邑,为尊宗庙,故小邑与大都同名
又如:邑郛(城郭);邑门(城门;都邑之门)
泛指一般城镇。大曰都,小曰邑
小则获邑,大则获城--宋·苏洵《六国论》
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。--宋·王安石《伤仲永》
邑小不足容。--清·张廷玉《明史》
摄篆旁邑。--清·邵长蘅《青门剩稿》
邑有成名。--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
俾入邑庠。
又如:邑人(乡邑中的人);邑子(同乡,同邑人);邑屋(村舍);邑落(村落);邑党(乡党);邑闾(里巷的门);邑邻(邻里)
旧时县的别称
秦有天下,裂都会而为之郡邑。--唐·柳宗元《封建论》
故今之邑民,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。--宋·王安石《上杜学士言开河书》
又如:邑乘(县志;地方志);邑僚(县府中的同僚);邑尉(县尉);邑宰(县邑之长。即县令)
通称诸侯的封地、大夫的采地;
邑万家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》
然广不得爵邑。--《史记·李将军列传》
又如:邑入(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);邑(邑,采邑;祭肉。借指封地的收入);邑钱(封邑的租税收入);邑赏(封地和赏赐);邑粟(采邑的赋粟);邑族(封地和宗族);邑国(古代大夫、诸侯的封地);邑租(封邑的租赋)
居民聚居的地方;
邑犬群吠。--唐·柳宗元《柳河东集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