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<名>
通“菉”。一种野菜x
终朝采绿,不盈一掬。--《诗·小雅·绿竹猗猗》
文∶帝王受命的符箓。后作“箓”
河出绿图,地出乘黄。--《墨子》
又用于绿林(绿林山)、绿营(清代汉人地方武装)、鸭绿江等
绿林
原为山名,位于湖北当阳东北。西汉末,新市人王匡、王凤等领导过绿林山起义。后以此称聚众抗官或劫富济贫的行为
绿林好汉
绿林起义
公元17年,王匡、王凤在绿林山组织饥民起义,称绿林军,反对王莽政权。公元23年,起义军建立更始政权。同年在昆阳大败王莽军,乘胜西进,攻占长安,推翻了王莽的政权
绿营
清代由汉人编成的分驻在地方的武装力量,用绿旗做标志
绿<形>
(形声。从糸,表示与线丝有关,录声。本义:青中带黄的颜色)
口∶同本义
绿,帛青黄色也。--《说文》
君朱绿。--《礼记·玉藻》
绿叶素荣。--《楚辞·橘颂》。注:“犹青也。”
绿车名曰皇孙车。天子有孙,乘之以从。--蔡邕《独断》
绿碧青丝绳。--《玉台新咏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》
又如:水绿(浅绿色);碧绿(青绿色);绿耳(骏马名。为“周穆王”八骏之一。因其毛为绿色,故名);绿竹(绿色的竹子);绿沈(浓绿色,深绿色。凡弓、枪衣甲及其它器物饰以绿漆或为绿色的都可加上绿沈二字);绿波(碧波,澄绿的水波);绿衫(“唐”时低层官吏所穿的绿色衣衫)
颜色昏暗,乌黑色
绿云扰扰。--唐·杜牧《阿房宫赋》
又如:绿鬓(乌黑而光亮的鬓发。引申为青春年少的容颜);绿媛(有乌黑头发的美女);绿云(女子乌黑光亮的秀发)
绿<动>
呈现绿色
春风又绿江南岸,明月何时照我还?--宋·王安石《泊船瓜洲》
又如:绿化(种植花、草、树木,使周围一片碧绿,在城市可以使环境优美卫生,在山区可防止水土流失);绿浮(指绿茶泡出的液汁);绿油(用油彩饰为绿色);绿意(指春天草木葱翠的气象);绿威威(形容呈现一片绿色)
夏<名>
(会意。据小篆字形,从页,从臼,从攵。页,人头。臼,两手,攵,两足。合起来象人形。本义:古代汉民族自称)
同本义。也称华夏、诸夏
夏,中国之人也。--《说文》。朱骏声曰:“就全地言之,中国在西北一小隅。故陈公子少西字夏,郑公孙夏字西。”
泛指中国
蛮夷猾夏。--《书·舜典》。孔传:“夏,华夏。”
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。--《公羊传·成公十五年》。注:“诸夏外土诸侯也。谓之夏者,大总下上言之辞也。”
此之谓夏声。--《左传·襄公二十九年》。服注:“与诸夏同风。”
东夏之命。--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。注:“东方也。”
又如:夏盟(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);夏声(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)
朝代名X
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,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,奴隶制国家,建都安邑(今山西省夏县北),即夏后氏
构木钻燧于夏后氏。--《韩非子·五蠹》
始于虞夏。--蔡元培《图画》
夏后皋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虞夏以来。--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
又如:夏礼(夏代的礼法);夏书(记载夏代史事的书);夏甲(夏朝君主孔甲)
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(1)∶东晋末,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,建都统万城(今陕西横山西北)(2)∶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,都乐寿(今河北献县)(3)∶北宋仁宗时,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,史称西夏,都兴州(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)(4)∶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,都重庆
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。如:夏国;大夏
通“厦”。大屋
曾不知夏之为丘兮,孰两东门之可芜?--《楚辞·哀郢》
见若覆夏屋者矣。--《礼记·檀弓上》
夏季。一年的第二季,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,也指农历“四、五、六”三个月
四月维夏,六月徂暑。--《诗·小雅·四月》
又如:夏汛(夏季汛期);夏安居(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,又称“坐夏”);夏畦(夏天治理田畦);夏苗(夏季的禾苗或田猎)
姓
夏<形>
大
夏,大也。--《尔雅》
于我乎夏屋渠渠。--《诗·秦风·权舆》。传:“大也。”
夏此字本谊训大也。万物宽假之时也。--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
自关而西,秦晋之间,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,谓之夏。--《方言》
又如:夏李(大李);夏屋(大屋);夏海(大海)
华彩,即五色
秋染夏。--《周礼》
又如:夏翟(夏狄。羽毛五色的野鸡);夏缦(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