志<名>
(形声。从心,士声。战国文字,从心之,之亦声。意为心愿所往。本义:志气,意愿:心之所向,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)
同本义
志,意也。--《说文》
志,德义之府也。--《国语·晋语》
夫志,气之帅也。--《孟子》
在心为志。--《毛诗序》
思虑为志。--《春秋·说题辞》
志者,臧也。--《荀子·解蔽》
志者,欲之使也。--《鬼谷子·阴府》
诗言志,歌永言。--《书·舜典》
父在观其志。--《论语·学而》
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!--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
小子安知壮士志哉!--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
又曰“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,未足与议也”。--宋·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身将老寂寞,志欲死闲暇。--唐·韩愈《县斋有怀》
又如:志志诚诚(真心实意);志局(意志和器量);志干(意志坚强);志意(意志);志坚如钢;有志者事竟成;志分(志向与才分);志虑(志向思虑);志抱(志向和抱负);志尚(志向;理想);志况(志趣);志好(志趣好尚);志略(志气谋略);志局(志气器量);志介(志气和节操);志高气扬(志气高昂而自得)
记事的文章;。如:风土志;志乘(志书)
心情
志不可满,乐不可极。--《礼记·曲礼上》
又如:志情(心情);志意(志愿;思想;精神);志识(思想意识;见解);志度(气度);志思(情志,怀抱)
神志
罔兮不乐,怅然失志。--《神女赋》
通“帜”。旗帜
卫宫设兵张旗志。--《史记·叔孙通传》
沛公以周昌为职志。--《史记·张丞相传》。索隐:“志,旗帜也。”
不用麾志,举矛为行伍。--《华阳国志》
皮肤上生的班痕。后作“痣”
约左目重瞳子,腰有紫志。--《梁书》
志<动>
有志;立志;专心
吾十有五而志于学。--《论语·为政》
又如:志于学(专心求学);志道(有志于道);志古(笃信古道)
记着
疆志而用命。--《国语·晋语七》
一经目辄志于心。--《新唐书·褚亮传》
博闻彊志。(知识广博,记诵的事多。闻,学识。彊,同“强”。志,记。)--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
又如:永志不忘
向慕
老生惜岁月,烈士志功名。--陆游《感秋》
记载,记录
《齐谐》者,志怪者也。--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释文:“志,记也。”
掌天星,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。--《周礼·春官·保章氏》
就是张华的《博物志》,也不过志其一二。--《醒世恒言》
又如:志书(记事的书);志乘(记载历史的书);杂志
叙述
汝将行,盍志而子美德乎?--《荀子·尧问》
志<动>
(形声。言形志声。本义:记忆)
同本义;
誌,记誌也。--《说文新附》
誌,记也。--《字诂》
亮少警敏,博见图史,一经目辄志于心。--《新唐书》
又如:志而不忘(牢记心中,永远不会忘怀)
记录;
太古之事灭矣,孰志之哉?--《列子》
又如:志异(记载奇异之事);志怪(记载怪异之事);志记(史书中的志和记)
做记号
既出,得其船,便扶向路,处处志之。--晋·陶潜《桃花源记》
又
寻向所志。
志<名>
标记;记号;
襄阳土俗,邻居种桑树于界上为志。--《南齐书·韩孙伯传》
又如:志桩(刻有尺度的木桩)
记事的文章或书籍。如:墓志;地方志;志表(墓表);志铭(墓志名)
仁<名>
(会意。从人,从二。右边的二是重文。本义:博爱,人与人相互亲爱)
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。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。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
仁,亲也。--《说文》
仁者,情志好生爱人,故立字二人为仁。--《春初·元命苞》
上下相亲谓之仁。--《礼记·经解》
温良者,仁之本也。--《礼记·儒行》
仁者,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。--《韩非子·解老》
仁者,可以观其爱焉。--《礼记·丧服四制》
岂无居人?不如叔也,洵美且仁。--《诗·郑风·叔于田》
又如:仁人(有仁德的人);仁术(施行仁道、仁政的方法);仁宇(在仁德的覆蔽之下);仁瑞(仁德的瑞兆);仁朴(仁爱朴实);仁笃(仁爱笃厚);仁诲(仁爱的教诲);仁鄙(仁爱与鄙薄)
有德者之称
旧指有仁德的人
予尝求古仁人之心。--宋·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仁人网(传说商汤曾让猎人网开三面。指给予一条生路);仁者(有德行的人);仁里(仁者住地);仁士(仁人。有德行的人)
指事物中有恩于万物生育者,古代常与五行等相配
养之,长之,假之,仁也。--《礼记》
完美的道德
夫仁者,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--《论语·雍也》
仁政
以德行仁者王。--《孟子》
恩惠
则民与子仁。--《论语》。皇疏:“恩也。”
厚泽深仁,遂有天下。--鲁迅《伪自由书》
同情,怜悯
呼而怨,欲望其哀且仁者,愈大谬矣。--柳宗元《天说》
种子外皮内的部分--常指可以食用的种子和坚果、核果及类似果实的内果皮里边的部分。字本作“人”,明代后改作“仁”。如:核桃仁
类似果仁的东西。如:瓜子仁
人(.)
仁者,人也。--《礼记·中庸》。注:“人也,读如相人偶之人。”
仁者,人也。--《孟子·尽心下》
虽告之曰:“井有仁焉。”其从之也?--《论语·雍也》
古县名
又并蒲、衍、首、垣,以临仁、平丘。--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
水名
乌江,府东七十里;源出水西蛮界,绕府南与湘、洪、仁三江合。--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
等于8尺(一说7尺,也有说5.6尺或4尺的)的中国古代长度单位。通“仞”
九成之台,作于羸土,百仁之高,台(始)于足下。--《马王堆汉墓帛书·老子甲本》
姓
仁<形>
有感觉能力--与“不”连用,作否定式。如:两手不仁;皮肤不仁
温润
汉水重安而宜竹,江水肥仁而宜稻。--《淮南子》
敬辞。旧时常用于书信中;;。如:仁台;仁兄
仁<动>
亲爱
公子为人,仁而下士。--《史记·魏公子列传》
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。--王安石《上时政书》
同情;怜悯
将大其声,疾呼而望其仁之也。--韩愈《后十九日复上书》
思念
郊社之义,所以仁鬼神也;…食飨之礼,所以仁宾客也。--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