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<名>
(象形。从晶,生声。晶象形。本义:星星)
同本义宇宙间发射或反射光的天体
星,万物之精,上为列星。--《说文》。按,散文则统谓之星,对文则五纬为星,二十八宿为辰。
日月星辰。--《书·尧典》
四曰星辰。--《书·洪范》。郑注:“星,五星也。”
列星随旋,日月递炤。(炤:照耀)--《荀子》
又如:星筹(寿算之筹);星霜(比喻年月);星桥(神话传说中的鹊桥。也作银桥);星布(天星密布);星列(天星罗列)
星宿,中国古代指星座。共分二十八宿(星群)。如:星宫(星神);星回(星宿回转固位。谓一年将尽);星亡(星宿隐没不见)
天文
文史星历,近乎卜祝之间。--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
又如:星工(通晓星象的人);星文(星象);星变(星象的异常变化)
古时特指妇女装饰面颊的美容花点。
戥、秤等衡器上记斤、两、钱的标志点。如:定盘星;准星;秤星
夜,星夜。多用于连夜赶路。如:星前月下(指男女幽会的时间或处所);星行(早夜急行);星步(凭星而行);星归(连夜赶回)
用以表示等级。如:三星级饭店;五星上将
星相术。如:星象恶曜(逢着灾星,厄运当头);星宿(列星。代指人的时运,命数);星家(通晓天文术数、算命看相的人);星宿不利(迷信指本命星不吉利);占星;星卜
某物质一小块、一小片(断)或数量很小的一份。如:星星(一点儿;一些儿);一星半点
姓
星<形>
形容多而分散的。如:星居(分散布列);星处;零星;星弗(多而乱);星罗棋布;星离(天星分散)
斑白。多指鬓发
诗老相过鬓已星,吟魂未减昔年清。--宋·王伯大《赠戴石屏》
又如:星鬓(发白的鬓发);星发(花白的头发)
事物与帝王有关的。如:星舆;星骑;星闱(皇宫);星关(宫禁,皇居);星骑(帝王的使者)
迅速的,跟流星一样的。如:星铄梭光(像星闪烁,像飞梭掠过。形容疾快);星驰(赶快;匆忙);星忙(匆忙);星火(火速)
闲<名>
(会意。从门中有木。本义:栅栏)
同本义
闲,阑也。--《说文》
人闲有家。--《易·家》。注;“阑也。”
日闲舆卫。--《易·大畜》。注:“阂也。”
舍则守王闲。--《周礼·虎贲氏》。郑玄注:“闲,梐枑。”贾公彦疏:“闲与梐枑皆禁卫之物。”
马厩,关养马的地方
天子十有二闲,马六种。--《周礼·夏官》
龙与闲驹。--《汉书·百官表》
又如:闲厩(古代皇家养牲口的地方);闲驹(养马之所)
伦理道德的规范、界限
掌十有二闲之政教。--《周礼·痩人》
大德不逾闲,小德出入可也。--《论语·子张》
阻隔
亲非其肤,…中心闲也。--《太玄经》
又如:闲间(间隔)
闲<动>
限制,约束
虽收放心,闲之维艰。--《书·毕命》
闲之以义。--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
又如:闲检(约束检点);闲节(限制;约束)
熟悉、熟练。通“娴”;
闲于兵甲,习于战攻。--《战国策·燕策二》
兵入则振旅,以闲习之,因于彼狩,存不忘亡,安不忘危。--《春秋繁露·五行逆顺》
谢安石有庙堂之量,不闲将略。--《肥水之战》
又如:闲习(熟习);闲晓(熟悉);闲博(熟习博通)
防止;;
建极闲邪。(建立准则,防止邪说。)--刘禹锡《天论》
闲<形>
闲暇;
止于坐隅兮,貌甚闲暇。--贾谊《鹏鸟赋》
闲来垂钓。--唐·李白《行路难》
闲驱泾水。--唐·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人闲桂花落(“闲”通“閒”)。--唐·王维《鸟鸣涧》
田家少闲月,五月人倍忙。--唐·白居易《观刈麦》
又如:闲男女(糊涂虫,蠢傢伙);闲踢蹬(闲游逛);闲戏(闲嬉。游戏,玩耍);闲遥遥(闲邀邀,闲摇摇。悠闲自在或闲散无聊)
空着,没使用;
又多闲田。--清·龚自珍《病梅馆记》
野无闲田。--清·洪亮吉《治平篇》
又如:闲田闲地;闲屋(无人居住的房屋);闲壤(闲置的土地);闲园(荒园)
悠闲
闲抱琵琶寻旧曲,远山眉黛绿。--前蜀·韦庄《谒金门》
又如:闲晏(悠闲安逸);闲素(悠闲纯朴);闲肆(悠闲自然);闲蹓(闲逛。散步)
与正事无关的'。如:闲是闲非(无关紧要的是是非非);闲冤家(与自己利害无关反同人结仇的人);闲账(与己无关的事)
空虚
向来的幻境安在,回首总成闲。--刘克庄《水调歌头·和西外判宗湖楼韵之三》
又如:闲宵(寂寞无聊的夜晚)
安静
质真而素朴,闲静而不躁。--《淮南子·本经》
闲亭独坐。--清·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
又如:闲裕(安静从容);闲旷(安静空旷);闲邃(闲静深远);闲默(安静沉默)
娴雅。通“娴”
妖冶闲都。--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上》
美女妖且闲,採桑歧路间。--曹植《美女篇》
又如:闲整(闲雅整洁);闲媚(娴雅柔美;闲雅妩媚)
大
闲显轩敞,云屋晧旰。--《文选·曹植·七启》
空阔;宽大
像设居室,静闲安些。--《楚辞》
烟水闲,乾坤大,四面云无遮碍。--元·张养浩《普天乐》
又如:闲燥(宽敞);闲敞(广阔空旷)
闲<名>
空闲的时间
时人不识余心乐,将谓偷闲学少年。--程颢《春日偶成》
闲职
投闲置散了,乃分之宜。--韩愈《进学解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