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<名>
(会意。从“囗”,表示疆域。从或(即“国”)。“或”亦兼表字音。本义:邦国)
周代,天子统治的是“天下”,略等于现在说的“全国”
国,邦也。--《说文》
以佐王治邦国。--《周礼·太宰》。注:“大曰邦,小曰国。”
方千里曰国畿,诅祝以叙国之信用,以资邦国之剂信。--《周礼·大司马》。注:“国谓王之国;邦国,谓诸侯国也。”
都城过百雉,国之害也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丘也闻有国有邦者。--《论语·微子》
夫大国,难测也,惧有伏焉。--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
秦人开关延敌,九国之师,逡巡而不敢进。--汉·贾谊《新书·过秦论上》
又如:齐国;晋国;郑国
国都,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。又称国城,国邑
国中九经九纬。--《考工记·匠人》。注:“城内也。”
三曰国禁。--《周礼·士师》。注:“城中也。”
在国曰市井之臣。--《孟子》。注:“谓都邑也。”
土国地漕。--《诗·邶风·击鼓》
先王之制,大都不过参国之一,中五之一,小九之一。--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
武夫力而拘诸原,妇人暂而免诸国。--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三年》
愿君顾先王之宗庙,姑反国统万人乎!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馋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--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
又如:国中(王城之内;国内);国人(国都中的人);国迁(国都迁徙);国阴(都城北郊);国郊(国都周围地名);国禁(古代国都中的禁令);国邑(城邑);国刑(城中施行的刑罚)
国家;;
聊以行国。--《诗·魏风·园有桃》
国无有残。--《诗·大雅·民劳》
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。--宋·陆游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
思国之安者,必积其德义。--唐·魏征《谏太宗十思疏》
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。--孙文《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》
又如:国纪(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);国帑(国库中的钱币);国禄(国家的俸禄);国课(国税;国家税收);国器(可主持国政的人才)
古代王、侯的封地
汉王之国,良送至褒中。--《史记·留侯之家》
孟尝君就国于薛。--《战国策·齐策》
又如:国租(封地的田赋)
帝王'。如:国孝(为皇帝、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);国丈(帝王的岳父);国太(帝王之母的俗称);国姻(帝王的姻亲)
部落
韩凡七十八国。伯济是其一国焉。大者万余户,小者数千家,各在山海间。--《后汉书》
地方
荆州北据汉沔,利尽南海,东连吴会,西通巴蜀,此用武之国。--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
逝将去女,适彼乐国。--《诗·魏风·硕鼠》
家乡
侃欲逊位归国,佐吏等苦留之。--《晋书》
姓
玉<名>
(象形。甲骨文字形。象一根绳子,串着一些玉石。“玉”是汉字的一个部首。本义: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)
同本义
玉,石之美者,有五德,润泽以温,仁之方也…--《说文》
君无故玉不去身。--《礼记·曲记》。疏:“玉谓佩也。”
五玉。--《虞书》。郑注:“执之曰瑞,陈列曰玉。”
王齐则共食玉。--《周礼·王府》
惟辟玉食。--《书·洪范》
牺牲玉帛,弗敢加也,必以信。--《左传》
又如:玉情儿(玉石的质量、成色);玉墀(白玉台阶);玉阙(宝座;皇宫);玉虚(道教指玉帝的居处);玉树(指槐树);玉砚(玉石制的砚台);玉雕(玉石雕成的工艺品);玉栏(玉石制的栏杆)
泛指玉石的制品。如:玉尺量才(考试);玉鉴(玉镜);玉斝(玉酒器);玉辇(君后坐的车);玉笈(玉饰的书籍)
指玉制的乐器
集大成也者,金声而玉振之也。--《孟子》
又如:玉徽(美玉装饰的琴);玉轸(琴上的玉制弦柱);玉振金声(演奏古乐,以钟发声,以罄收韵,集众音之大成。金指钟,玉指罄)
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.。如:玉色瑗姿(色泽如玉,姿态万行);玉溜(目光);玉箸(玉筯。死后垂下的鼻涕);玉笋(美女的手指);玉竹(一种竹,颜色青黄相间)
比喻美德、贤才;x;
君子比德如玉。--《礼记》
又如:玉笋之班(人材行列。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,称玉笋。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);玉堂金马(指翰林出身;亦指出身高贵,文武双全);玉堂(翰林院);玉音(帝王的话语)
玉<形>
敬辞。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
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。--《战国策》
马嵬坡下泥土中,不见玉颜空死处。--白居易《长恨歌》
又如:玉文(对文字的美称);玉面(尊称人的容颜);玉札(对别人书信的敬称);玉躬(玉体);玉声(对他人言语的敬称)
形容美好。如:玉蕴辉山(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);玉女(美女;仙女)
形容洁白。如:玉魄(月华);玉屑(喻洁白的雪花);玉珥(太阳两边的云气);玉羽(洁白的羽翼)
珍贵;。如:玉苗(珍贵的幼苗);玉编(珍贵的典籍)